【記者紀慧玲/報導】
傳統戲曲面臨市場萎縮、觀眾老化、當代審美觀改變等眾多問題,一直有保存與發展如何兼顧的議論。這些喋喋不休的實踐與辯論之間,身負「戲曲實體生命」載體的演員可能最是感慨良深,尤其許多動輒被封予「國寶」、「大師」名銜的表演藝術家,面對傳統與當代接續關口,內心起伏恐怕非外人能解。一項集合多位傳統戲曲表演者的「獨當一面」演出,年後選前將在台北舉行,來自川劇、秦腔、京劇、歌仔戲、黃梅戲、崑劇、越劇不同劇種的優秀演員將同時秀出傳統與實驗作品,觀眾將可循線了解他們跨越的痕跡,也可試著了解傳統與當代對話、接軌的可能,一起為戲曲加油,為演員打氣。
這項「獨當一面」演出由當代傳奇劇場主辦,藝術總監吳興國同時也是表演者之一。擔任戲劇顧問的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總監榮念曾指出,活動源起是前年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士談到崑曲獲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定,但相關傳統戲曲的保存與發展仍存在許多困境,隨後他走訪中國各地劇種,聆聽戲曲演員心聲,決定辦一場活動讓演員交流,也實驗戲曲各種可能。去年6月同一活動已於香港舉辦,這 次移師台灣,川劇田蔓莎、京劇周龍、越劇趙志剛、京劇吳興國為舊面孔,新加入者有崑劇柯軍、黃梅戲馬蘭、秦腔李小鋒及歌仔戲黃香蓮。
榮念曾說,演員們普遍都關心藝術創作與市場發展兩大問題,並且透過各種方法進行各種嘗試,因此這項活動是一個平台及橋梁,讓藝術家交流,同時彼此幫忙。這樣的成果也讓觀眾分享。另外,政策制定及執行者、學術界也被邀請舉行座談及講座。
「獨當一面」由每位藝術家各表演傳統作品15分鐘,再表演創新作品15分鐘,有八人同時上場、也有四人一組不同組合。有趣的是,面對傳統或創新定義,藝術家見解各個不同。川劇田蔓莎認為她用傳統身段演出的西方改編作品《誰在敲門》(馬克白夫人)是傳統的,反而傳統折子戲《馬前潑水》完全翻新是創新的。江蘇崑劇院副院長柯軍用一生學來的表演手段「說出」他想離開體制的念頭。越劇趙志剛則表演《哈姆雷特在墓地》,喝著咖啡、聽張學友的歌,還接聽手機。
「獨當一面」將於3月12至14日於台北新舞台演出,分四套節目,有意購票者可洽 年代系統。
【2004/01/17 民生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