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文化城以中式建築為主,遊客漫步其中,彷彿走進時光長廊。
台南白河六溪電影城以台式街道建築為主,吸引許多類戲劇或本土劇來此拍攝。
北投溫泉博物館建築物為國家三級古蹟,曾是台語片重要場景,北投當年被稱為「台語片的好萊塢」,現在仍吸引不少遊客取景拍照。
曾到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旅遊的人,常對電影場景的魔幻虛實,感到新鮮有趣;台灣也有結合拍片場景與觀光的影城,例如「中影文化城」,就曾是許多人童年的遠足景點。
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語片聖地
早在台語片時代,由於電影製作成本低,除了簡陋的攝影棚及室內場景,常直接借用外景,李行的《王哥柳哥遊台灣》系列因而無心插柳,紀錄了許多現已消失的地方景色;台語片最常取景的地點,則是台北的北投溫泉一帶,最著名的拍攝場景,則是今天的「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建於一九一三年,是日治政府仿照靜岡縣伊豆山溫泉,建造的公共溫泉浴場,由於外型優美且具古典韻味,台語古裝片常在此取景拍攝;周遭的溫泉旅館又能提供室內場景、拍片人員的休息用餐場所,北投因而有「台語片的好萊塢」之稱,最知名的代表作就是《溫泉鄉的吉他》。
中影文化城 永久片場成遺跡
一九六○年代後期,國語電影市場日漸成熟,當時中影及台製廠雖然都有攝影棚,但大型場景就必須到戶外搭景,曠日廢時且成本高昂。一九六七年,李行籌拍《路》,原本打算在南投搭景拍攝,意外促成「中影文化城」的籌設。
「當時,我們看上南投草屯的一條街,打算在街道的盡頭,延伸搭出大型電影場景,布景也都設計好了,並邀中影總經理龔弘去勘景」,李行回憶,「龔弘因預算考量,認為拍完電影,那些房屋場景就會拆掉,從投資觀點太浪費了」,龔弘以香港邵氏影城為例,建議乾脆蓋一個永久的大型片場,可以重複利用,中影就買下士林片場周遭的空地,花了幾年逐步擴充,一磚一瓦蓋出中影文化城。
對於許多五、六年級生而言,占地一萬五千坪的中影文化城,曾是全家出遊或學校遠足的地標之一;在還沒有「小人國」的年代,中影文化城提供一種走進時光隧道、體驗拍片場景的特殊經驗。隨著台製電影沒落及產權移轉,中影文化城近年長期休園,漸漸成為一個記憶中的遺跡。
白河六溪影城 電視劇的新寵
相對地,一九九一年設立的「白河六溪電影文化城」,變成許多電視劇的新寵,包括公視的「後山日先照」、台視的「星星知我心」等。約兩公頃的片場以仿閩南式建築搭景,大片紅磚街屋、巴洛克風格華麗裝飾、圓拱造型的通廊,從旅社、麵攤、洋服店 、自轉車店到溫泉會館,重現台灣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因此是許多類戲劇的最愛,八大的「戲說台灣」就經常在此取景。
有趣的是,劇組人員習慣在白河當地找臨時演員,白河鎮民張增德就曾在電視劇「愛」裡面軋一角,雖然只是路人甲,「播映時間一到,就會揪著鄰居守在電視機前,強調我有演電視喔!」
就像以前的中影文化城,白河六溪影城也提供遊客參觀、拍攝婚紗,甚至可以夜宿。從北投、中影文化城到白河六溪影城,「走進電影畫面」成為台灣民眾滿足幻象的難得經驗。
資料來源:「民國99 台灣九九」看戲一百年 中時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