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0(採訪/汪宜儒、黃哲斌,整理/黃哲斌)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歌仔戲歷經高潮起落,依舊青春強韌,不斷有新血投入,那些「用生命演戲」的演員,他們如何學得一身功夫?曾獲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的唐美雲,或許正是歌仔戲代代傳承的例證。
從打雜做起 用生命唱戲
唐美雲的父親蔣武童,本名森田一郎,父母是日治時期來台的日本人,因船難喪生,才跟著台南的養父改姓蔣;蔣武童十四歲拜師學戲,當年博得「戲狀元」的稱譽,曾與妻子合組劇團。
唐美雲從小雖在家中劇團幫忙,但繞了一圈,才開始學歌仔戲。談起當年的戲班生活,唐美雲回憶,「我父親算是對學生好的,供吃供住,但清晨五、六點就得起床練功,練到天黑後就是聚集起來排戲,自有一套系統,不分季節晴雨,很辛苦啊」。
但當年想學唱戲,就只能靠學徒制,甚至還得簽下「賣身契」,變成綁戲囡仔,一邊協助老師打點生活瑣事,一面學戲,甚至任憑打罵。比唐美雲大一輩,系出同門的廖瓊枝,就曾回憶當年練習下腰,老師按著她的身體往後硬彎,忽然聽到骨頭啪一聲,她因劇痛而哭泣求饒,教戲老師只冷冷丟下一句,「你不想學就不要學」,逕自轉身教別的小孩。
拜師走江湖 學藝學倫理
雖然家中有劇團,但唐美雲說,「這一行有個傳統:父不傳子。因為自己的小孩多半捨不得打罵,自然很難教好,於是就交給別人教」。因此,唐美雲反而在外拜師學戲,「那時我住三重,每天到淡水找張慧川老師學戲,算是一對一教學,但我的老師很好,不會打罵不會兇,上完課,師母還會煮飯一起用餐,就像朋友一樣聊天、對飲。」
唐美雲認為,在老師身邊學藝,意義不只是學戲,也是學生活、言行舉止與倫理道德,「戲班生活在外打拚、走江湖,難免複雜,也難免有些壞習慣。有人雖然唱戲唱得好,但一旦習慣壞了,整個人可能也毀了。」
苦兒變熱血 劇團年輕化
如今,學戲的途徑也變得多元,現代人若想學唱歌仔戲,可從社區大學、民間社團,乃至劇團自行開設的課程入門,還可選讀戲曲學校。唐美雲曾長期任教復興劇校(今台灣戲曲學院)的歌仔戲科,她認為:「現在環境變得單純,就能專心學戲;但師資就顯得更重要,實際的演出經驗也很必要。」
另一方面,許多活躍的外台劇團不斷補充新血,維持傳統的師徒制,優點是「每年一、兩百場的實地演出,往往沒有劇本,必須靠經驗累積及臨場反應,天賦好的演員,很快就磨出頭」,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分析,「缺點是,比較缺乏學院制的系統化教學」。
這幾年,外台戲班確實培養出不少優秀新人,李文珊舉例,「春美歌劇團的簡嘉誼、秀琴歌劇團的張心怡、明華園子團的吳奕萱與陳昭薇,她們大多才二十歲左右」。隨著劇團年輕化,有些還會成立臉書粉絲團或部落格,試著以網路工具與戲迷溝通。只要戲台還在,這些「演戲的瘋子」就會一棒一棒傳下去。
資料來源:「民國99 台灣九九」看戲一百年 中時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