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明金/專題報導


歌仔戲源起於清末民初的蘭陽平原,宜蘭有「歌仔戲原鄉」雅號;台灣戲劇館初期規劃名稱是「歌仔戲資料館」,後來納入傀儡戲、布袋戲、北管戲曲的典藏與研究,改稱「台灣戲劇館」,是台灣第一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也是文建會地方文化館。


台灣戲劇館緊鄰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是一座以民間戲曲為主題的博物館;文建會希望各縣市都能營造屬於地方特色的文化館,宜蘭就想到歌仔戲,1986年,委由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林鋒雄規劃籌設,1990年4月落成啟用,具展示、表演、傳承、典藏、研究出版及教育推廣等多重功能。


戲劇館4大主題首推歌仔戲,列為重點劇種之首,蘭陽平原的歌仔戲以民謠小調為基礎,現今類型除野台戲、內台戲外,還保有成型初期風格的「本地歌仔」,希望老祖宗資產能獲得維護與發揚。


歌仔戲館藏豐富,有宜蘭萬春歌劇團、大羅泉歌劇團的戲箱,楊麗花、葉青、許秀哖、司馬玉嬌、黃香蓮、廖瓊枝等藝人穿過的戲劇服飾、歌仔戲抄本、唱片、文宣海報等,也都有完整典藏。


台灣傀儡戲分成南、北兩大系統,南部屬於大陸泉州系、北部屬漳州系,漳州系3團都在宜蘭,新福軒、福龍軒曾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傀儡戲主要出現在祭煞場合,兼具宗教與藝術性,各式各樣戲偶、戲齣、戲箱琳琅滿目。


鑼鼓喧天的北管,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戲曲,在業界稱為「亂彈戲」、「四平戲」,子弟界稱為「福祿」、「西皮」;宜蘭北管仍保有傳統風貌,地位不遜歌仔戲,戲劇館收集了頭城集興堂整班文物,還有宜蘭總蘭社、礁溪玉蘭社等子弟班文物,雕工、繡工都是民間工藝瑰寶。


布袋戲有傳統、金光、電視布袋戲,蘭陽地區民間戲班搬演金光布袋戲、學校社團傳承傳統布袋戲,藏品也很豐富,有漳州、泉州與台灣傳統木偶,還有絕版的賽璐珞材質戲偶,也有江加走、徐竹初等木偶雕刻名家作品。


台灣戲劇館設歌仔戲、偶戲主題展示區,不定期從館藏藏品更換展出,只要10個人以上團體,可於參觀前一周申請免費導覽;戲劇館也很重視遊客的體驗與互動,館內有偶戲操作區、戲劇人物扮飾區,可演身段、學唱腔,台灣戲劇館不只是展示,也要讓遊客學會哼唱曲調,有個不同的體驗。


資料來源:2009/10/25 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