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7年6月第100頁


楊麗花、葉青、黃香蓮,三台電視歌仔戲演員紛紛跨入國家劇院大舞台。明星劇團「明華園」演出,冠蓋雲集宛如頒獎典禮,報紙連續數日大版面報導。國光劇校將與復興劇校合併,挪出空間、資源,增設本土劇種科系……。


在本土呼聲一片昂揚之中,曾經被視為低俗、不登大雅之堂的歌仔戲,這回可是要鹹魚翻身了麼?


長時期以來,不曾受國家保護的歌仔戲,靠著自己的生命力,打出一條血路。隨著時代變遷,形成野台、內台、電視台三種不同形式的演出。


真的零缺點?


電視歌仔戲透過電視,維繫著廣大歌仔戲迷的收視。明華園以家族個人的力量,致力薪傳,籌辦學校,都使得歌仔戲的風貌多元發展。今天演員們勇於突破電視小框框的格局,打破野台因陋就簡的演出形式,移入國家劇院考驗自己的實力,肯定自己的存在,原本無可厚非。然而滿座的官員、媒體,究竟是真的在看戲中,感受到歌仔戲的魅力,為之感動落淚?還是在言必「本土」的風潮下,挾歌仔戲以立美名?


三台歌仔戲巨星,精於內心戲的揣摩,服裝造型的設計;明華園著重機關佈景逗趣熱場的演出,在野台營造出熱烈氣氛,引人駐足。然而進到國家劇院之中,在唱腔、作功功底上的不足,卻少有深入的藝評。這樣萬般榮寵全在一身,只要抬出本土就「只見光環、不見批評」,只怕無助於歌仔戲血肉的成長,不過是一時假相的好年冬吧?


只見光環、不見劇評


數年前,在一場歌仔戲的研討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了「歌仔戲在音樂的呈現上,還不到京劇般的精緻。」評語一出,立刻引來群體攻擊,逼得這位非「本土狂熱派」的學者,只好落荒而逃。


歌仔戲是個年輕的劇種,雖然也有像「哭調」那樣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獨一無二的曲調。但是在表演中,大多的曲調只是變化著交代劇情,還未形成曲調獨特的性格,無法單單以音樂渲染出情節的起伏。


民族音樂學者林谷芳覺得,放入整個中國戲曲來看,不論唱腔、角色分行、裝扮作功,歌仔戲都還在發展之中,一齣戲也很難禁得起一看再看。


才由三軍劇團與國光藝校合併的國光劇校成立不過一年多,如今又要與復興劇校合併,再勻出經費、資源來給本土戲曲。「過去,獨尊京劇是一種偏差,如今,獨尊歌仔戲難道就不是另一種偏差?」林谷芳質疑。


過與不及


回顧歌仔戲坎坷的來時路,的確不曾擁有京劇一樣的萬般呵護。在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中曾被禁演過,或穿著和服、拿著武士刀唱戲。光復後,地方戲劇比賽一樣鼓勵過拿國旗、唱梅花的畸形發展。對於這過去一直是自生自滅、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熱愛本土的學者自然是疼惜有加、不忍苛責。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戲主任邱坤良為文指出,包括學者或是支持的觀眾,不但對本土藝術十分「包容」、「懷舊」,甚至籠統的以為,傳統藝術就是這樣,這樣才有民俗味。大大地「小」看了傳統藝術。


林谷芳覺得,今天歌仔戲的地位並非來自戲曲本身的優美,這樣過度的膨脹,會使來自地方的本土藝術產生「井蛙窺天」的毛病。這兩位十多年前就參與廟會子弟戲演出,大力替傳統戲曲請命的學者,今天回過頭來對本土戲曲的熱況提出疑問。


「過去歌仔戲遭受各種打壓,都還能絕處求生,她的生命力發自內在。今天這樣過度的吹捧,澆這麼多的水,根要爛了,只怕就活不了了,」熱愛歌仔戲的戲迷紀月娥也憂心的提出她的看法。


大樹爛根


那麼歌仔戲是不是就不該受到照顧了?且讓我們來看看光圈以外的歌仔戲吧!


登記三百多團的歌仔戲班,看似龐大,然而一半以上是歌舞團的冒名登記,還有許多是有名無實。真正在廟埕巷口演出的大約是五十團左右。五十團歌仔戲也不算少,但是,在連遭露天電影和歌舞團的低價競爭下,午、晚兩次的一場演出,戲金不過兩萬上下(明華園和河洛歌仔戲除外,一場演出大約是六十萬元)。前場加後場少說十五、六個人,糊口都難,還如何談品質?


「歌仔戲還是要保護的,」林谷芳認為。目前這些有所堅持的劇團,幾乎都得仰賴補助才能「撐」得下去。河洛是文建會扶植團隊,每年有兩百萬的補助經費,而蘭陽戲劇團一年要花掉宜蘭縣政府兩千萬預算。


接受補助之後,一齣製作費將近三百萬元的戲,若能兼以小劇場形式,走出大型劇院,一演再演,則一來培養更多觀眾,再則也把「精緻」帶回與大眾最親近的野台去,提昇日益低落的廟埕文化。


為歌仔戲,加把土


目前台灣登記有案的寺廟有兩萬多座,然而歌仔戲在廟會中生存空間並不如想像中大。知名的團隊如明華園或河洛歌仔戲都能吸引眾多的民眾駐足觀賞,但明華園的一場戲,連由「二軍」掛帥的副團也要三十萬。大多數寺廟在鳴炮燒金上,動輒百萬也不皺一下眉頭,在請戲上,這價錢卻非一般寺廟所能負擔,或所願負擔。


對此,明華園打算成立二十五個團隊,以明華園的知名度和訓練,降低演出費用,保持一定的水準,進攻廟會,或可搶回歌仔戲失去的半壁江山。


古早加入戲班的,都是家境貧苦的孩子。二十年前,即使名角之後要唱歌仔戲,都還遭到父母大力反對。今天校園裡有歌仔戲社團,復興劇校歌仔戲科的孩子,都是父母高高興興送去學戲的,歌仔戲已經獲得一定的肯定與尊重。然而,若說鹹魚翻身?那還太早。


今天,歌仔戲需要的不是已經過多的「水」,而是扎根的「土」。目前宜蘭縣正在編製的鄉土教材中,孩子們將在音樂課堂上,吟唱「七字調」、「都馬調」等歌仔戲基本曲調。在歌仔戲的發源母地,人們正在為歌仔戲加土。


資料來源:台灣光華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