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歌仔戲文化藝術資訊站:http://www.tacocity.com.tw/TWopera/
  
前言
  
如果你回鄉下問阿公阿媽,他們最喜愛什麼節目,想必他們會回答你-歌仔戲,而這個最能代表台灣的劇種幾乎已被搞笑、吵鬧的綜藝所取代,在亂世浮生中苟延殘喘,雖近年本土意識高漲,不少人士積極推廣這個本土藝術,但光靠他們的力量是不夠的,只願校園內的新新人類在范曉萱、SOS 之餘,能以藝術角度欣賞這項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本土文化,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她。


歌仔戲的演變


1.落地掃
落地掃是歌仔戲發展之雛形,落地掃是指表演者在表演時無固定戲棚,而在一處熱鬧街道的空地露天表演,特色是不以劇情感動觀眾為生,而是以詼詣逗趣的方式來博取觀眾一笑。她又吸收大陸流傳到台灣的各地方戲曲、演員清一色男性,小旦也由男性反串,名曰乾旦。


2.野台歌仔戲
野台歌仔戲是演給柛看的,觀眾在正戲未上演時得先看一段「扮仙」。因野台戲不售票,可自由前往欣賞,或站或坐,攤販雲集,喧嘩不休。而昔日野台戲表演有正統故事,演員唱作皆有一定模式,以七字仔,都馬調,雜唸仔等為生,演出非常嚴 謹,而今日野台戲已大不如前,唱流行歌、日本歌,甚至為因應時代潮流表演大膽清涼秀、脫衣舞,歌仔戲如此,情何以堪?


3.內台歌仔戲
野台歌仔戲受到觀眾歡迎,於是聰明的生意人,紛紛選擇名劇團,紿予技術改良,如布景、燈光、機關效果,並充實劇本內容,演出方式不再是自由欣賞,而是營利經營-要看歌仔戲,自己買票。台灣光復後是內台戲之興盛期,通常某戲團公演時,會以廣告車沿街廣播、發宣傳單,演員著戲服坐在卡車上沿街遊行,配上文武場音樂,謂之「踩街」。目前著名的內台演出劇團如「明華園」、「河洛歌仔戲團」、
廖瓊枝老師的「薪傳歌仔戲團」,他們多在兩廳院、社教館、國父紀念館獻藝。


4.廣播歌仔戲
民國五十-六十年間,台灣地區電視數量少,收音機是最普遍的娛樂媒體,午後地方電台播出的廣播歌仔戲是婦女、老人們最大的享受。廣播歌仔戲的缺失是只能用耳朵聆聽,只靠聲音的悲歡主導情緒變化。


5.電視歌仔戲
民國五十一年國慶日台視開播,歌仔戲更湧入螢光幕。民國五十四年楊麗花以她俊美的扮相,細膩的唱作成就電視歌仔戲第一個高峰點,至今仍家喻戶曉,甚至有人說:「不知道楊麗花的人會肚子疼。」民國五十八年、六十年中視、華視開播,也組織歌仔戲團,中視更首創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每週六集,每集一小時,中午播出也頗為轟動。


後來黃俊雄的「史艷文」進軍電視打垮了電視歌仔戲,乃挽頹勢,由台視節目部經理策劃,集中三 菁英成立「聯合歌劇團」,以楊麗花任團長,劉鍾元、蔡天送、陳聰明、石文戶為策劃,第一部戲推出〔七俠五義〕,由楊麗花飾展昭,葉青飾白玉堂,她本是電影演員出身,以歌仔戲〔花田錯〕主角一炮而紅,還 有如小明明、柳青、許秀年、黃香蓮、林美照、青蓉、李如麟……等人也先後成為「聯合歌劇團」成員。而這部網羅所有名演員的〔七俠五義〕,推出後大轟動,電視歌仔戲又成為電視寵兒,無奈盛極而衰,因內部問題與新聞局限制閩南語節目時段,六十六年聯合歌劇團被迫解散。然而歌仔戲又發揮強韌的生命力,編劇狄珊以新潮武俠的風格推出一齣〔俠影秋霜〕,非常成功,台視歌仔戲團於六十九年恢復,而後來台視小生葉青、黃香蓮先後轉投華視、中視,才有目前的三台歌仔戲,紿予觀眾更多的選擇。近期民視開播,會不會多出一台,大家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