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台北訊】


臺北地院為提升同仁人文素養,瞭解傳統藝術歌仔戲的興衰歷史,最近特別邀請現任文化大學、藝術大學、社區大學及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副教授黃香蓮專題演講「歌仔戲的歷史光影」。


黃老師是以淺顯的文字及說唱方式來解說。她首先指出歌仔戲又稱「古冊戲」,先經由南北管、子弟戲、落地掃及胡撇戲的發展,再經過野台歌仔戲、內台歌仔戲、電台歌仔戲、電視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及舞台歌仔戲六階段。


歌仔戲發展之初,因為臺灣當時的娛樂相當稀少,而歌仔戲融合大戲及流行歌曲,又以台語演出,沒有語言的障礙,很快受到民眾的歡迎。臺灣早期的女性沒有社會地位,所以「落地掃」時期是以「男扮女裝」的方式自娛娛人。


到野台戲的時期,則以「女扮男裝」方式,演出沒有固定劇本及固定角色的舞台戲。所有演員過著「南征北討」的流浪生活。在某地公演完後,隨即拆戲台、將戲服家當裝箱,所有東西層層堆放車上後,所有演員才上貨車的最上層,翻山越嶺到另一演出地方,勞累在車上打瞌睡摔下車的,時有所聞,其辛苦是不能言喻的。


在內台歌仔戲時期,舞台為一桌二椅,全靠演員身段、唱腔及肢體語言的表達,使觀眾了解演出的劇情。到了客廳即工場的年代,當時民眾是一邊工作一邊聽電台播出,此時為電台歌仔戲蓬勃興盛時期。


後來重視視覺享受的電視推出後,歌仔戲成為電視節目之一,此為電視歌仔戲時期。而紅極一時、家喻戶曉的是「楊麗花」與「葉青」歌仔戲,演出忠孝節義之內容極為轟動。後來發展為黑白電影歌仔戲,但因為歌仔戲誇張的動作不適合電影特寫鏡頭,所以發展非常短暫即告消失。


之後歌仔戲發展至以劇場、國家劇院為舞台,以主題公演方式呈現觀眾眼前,令人耳目一新。但因為製作費昂貴及各種較為便宜的外來節目充斥電視台,致使迄今僅100多年歷史的歌仔戲,又重回野台歌仔戲表演方式,令人不勝唏噓。


演講結束前,黃老師教導同仁學唱「苦守寒窯」的七字調,並解答對歌仔戲的疑問,且贈送簽名照,同仁更蜂擁而上紛紛與黃副教授合照,留住美麗的回憶。


資料來源:司法周刊1444期98.06.11 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index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