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文婷  (2004年12月第104頁)


作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本土劇種,百年來與民眾一同經歷悲歡歲月,歌仔戲伴隨許多人走過童年、青年、中年、甚至老年。在戲臺下盪鞦韆,看著小旦對鏡化妝,小生在後台炒菜,成為許多人心中最溫暖的一個角落,也是進入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她的絕代風華、起起落落,更是台灣人共有的集體記憶。


一般戲曲劇種大多只憑藉一、兩種舞台形式傳播。然而生命力旺盛的歌仔戲,面對時代變遷、不同媒體的興起,不斷翻新她的演出形式與內容,表演者憑藉著「移山倒海」的本領,無所不可的吸收力與包容性格,創造出枝葉繁茂的歌仔戲盛世。依照年代先後,可以分為宜蘭老歌仔、內台歌仔、廣播唱片、電影、電視歌仔戲和外台歌仔戲,如果時間拉長,還有最新的劇場歌仔戲。


然而,關於歌仔戲的昔日風華,許多人可能都聽聞過內台歌仔戲機關布景的精巧,聽過「愛哭瞇仔」如何賺人熱淚,武狀元蔣武童如何武功蓋世,只是苦於當年傳播媒體不發達,卻無處可以探詢「星」蹤。


如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與政大中文系教授蔡欣欣進行「歌仔戲照片收集整理計畫」,經過四年的努力,以活躍於民國六十年代之前的演員為主,總共蒐集到三千多張的老照片,再精選其中五百張出書,人們終於可以一窺歌仔戲過去的繁華。


從中,我們看到了民國三十七年來台演出的中國福建「都馬班」歌仔戲團,因戰事滯留台灣,帶來福建流行的「都馬調」,與台灣的「七字調」同時成為歌仔戲最重要的兩個調式,見證了歌仔戲在兩岸間的傳衍。


而藉由民國五十三年,台灣一流歌仔戲演員臨時成軍的「牡丹桂」劇團赴東南亞演出照片,可以看到僑胞們打金牌來表示他們對演員的喜愛,果然是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歌仔戲。


這一路走來,歌仔戲曾經如何曲折?有過什麼樣的輝煌?現在,透過一幀幀泛黃的老照片,不僅具體保留歌仔戲的歷史和演員的生命史,也傳達出一種無可言喻的時代氛圍。歲末年終,且讓我們一同回味歌仔戲的百年傳奇吧!


資料來源:台灣光華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