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臺灣歌仔戲 / 影視媒體與歌仔戲


西元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正式開啟我國電視時代。而開始製播電視歌仔戲是在西元1964年,當時王明山先生在臺視製播歌仔戲《朱洪武》,由「金鳳凰劇團」主演。由於當時收音機是較為普及的娛樂設備,電視尚未普及,所以沒有受到注意。當電視歌仔戲慢慢受到民眾歡迎後,臺視才開放時段讓劇團演出電視歌仔戲,當時楊麗花在「聯通廣播歌劇團」的安排下演出《雷峰塔》等劇,從此走紅於電視歌仔戲界,也將電視歌仔戲發展推向高峰。


西元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開播,中視招募「中視劇團」、「正聲寶島歌劇團」、「金風歌劇團」、「拱樂社歌劇團」四個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歌仔戲。


西元1971年,華視開播,亦播出歌仔戲節目。就在三臺電視在三團鼎力的情況下,黃俊雄布袋戲也在電視大放光彩,「雲州大儒俠」風靡多少人為之廢寢忘食。為鞏固電視歌仔戲的收視率,由臺視節目部何貽謀策劃,整併三臺電視臺的歌仔戲人才,於西元1972年成立「臺視聯合歌劇團」,以楊麗花為團長。結果演出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又邁向另一高峰,但是這情況只維持五年,這期間因為演員忙於事業,無法專心演出,加上政府限制閩南語節目,所以「臺視聯合歌劇團」在西元1977年解散。


西元1979年,電視臺又開始恢復歌仔戲節目,臺視推出以楊麗花帶領的歌仔戲節目,推出《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等好戲,當時臺視編劇狄珊為使劇情緊湊,對於曲調【哭調】加以刪除,且將劇情改為以愛情為主,兼及武俠內容。


葉青在西元1982年於華視成立「神仙歌劇團」,推出《瀟湘夜雨》、《灞橋煙柳》等膾炙人口的歌仔戲,當狄珊轉為華視編劇時,便嘗試加入電子特效,內容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為主,但加入多種上天遁地的法術,讓電視歌仔戲興起一陣「神話特技」的風潮。不過,之後又漸漸改走「復古創新」路線。


中視因為一直缺乏適當演員,所以僅在開播前兩年演出歌仔戲,有十餘年時間未曾播出歌仔戲節目,在臺視、華視兩面夾攻的情勢下,中視力圖振作,曾邀請「明華園歌劇團」與其他民間歌仔戲製作歌仔戲,但是「明華園歌劇團」無心在螢光幕上發展,所以中視又陷入沒有歌仔戲演出的情況,西元1988年,劉鍾元所領導的「河洛有限公司」,曾為中視製作歌仔戲節目,吸引不少觀眾,但是「河洛有限公司」欲轉往劇場發展,所以中視便邀請黃香蓮演出歌仔戲,推出《羅通掃北》、《寶貝王爺貴千金》等電視歌仔戲。


近年來,媒體開放娛樂多元,電視歌仔戲節目不如以往受到歡迎,閩南語連續劇也加入攻佔市場,加上電視歌仔戲演員都各自有其他發展,所以很少製作歌仔戲節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