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  作者:郭士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


一位不會演、不會唱、不會演奏樂器,卻為了傳統歌仔戲,投入一生心力,翻滾打拚五十年,用他的創意整合、浪漫發想、精緻實踐,發展出「好聽的廣播歌仔戲」,更推廣出「好看的電視歌仔戲」,可說是五十年來歌仔戲產業的推手,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的一生,有如台灣歌仔戲發展史的縮影。


民國一百年歲末,台北市社教館出版《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書中闡述劉鐘元貫徹自己的理念,發揮創新能力,改變歌仔戲產業生態。劉鐘元也是發掘楊麗花、王金櫻、唐美雲、郭春美、許亞芬與張秀琴等歌仔戲演員的「慧眼」。劉鐘元說:「我只是歌仔戲戲迷,每一次藝開新境,只是為了歌仔戲比較好看。」


期盼成立基金會


傳承歌仔戲


捧著熱騰騰的《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這本書,劉鐘元老淚滿面,近三年,劉鐘元雖中風負債,仍不斷推出戲碼,劉鐘元表示,面對新年來臨,他的心願是成立歌仔戲基金會,因為他創立的河洛歌子戲團擁有約七至八百萬的戲服與佈景都還能物盡其用,成立基金會希望可以保存這些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同時持續推展好戲。


七十七歲的劉鐘元表示,他製作的舞台精緻歌仔戲,一定找適當的人選,演適當的角色。劉鐘元強調,河洛超脫以往傳統內台歌仔戲的形式,堅持採用西方劇場制度,重視舞台、燈光、音樂、服裝設計,也建立導演排練制度,並增添舞台監督,要求不斷排練,讓歌仔戲朝向精緻路線,提升藝術價值。他的子弟兵像陳禹安、王金櫻等人都肯定劉鐘元是戲劇藝術精緻化的幕後推手。


製作廣播歌仔戲


掀起熱潮


劉鐘元二十多歲時,在朋友邀約下,到廣播電台工作。劉鐘元表示,他將歌仔戲引進電台,以廣播方式呈現。當時在市場賣藥的藝人蔡秋錦、黃美惠嗓音明亮,邀請他們加入「廣播歌仔戲」演出,果真吸引戲迷迴響。一九五○年代末期,劉鐘元網羅了幾位歌仔唱將組成九龍歌劇團,在民本電台製作廣播歌仔戲的節目,大受歡迎,風光一時。


一九八五年自組河洛歌子戲團,轉為「電視歌仔戲」,此後,河洛即朝「電視」與「舞台」雙向並行。劉鐘元不斷地修正表演呈現方式,成為「電視歌仔戲」製作核心人物;他集名伶石文戶、陳聰明、蔡天送、楊麗花、王金櫻、柳青、柯玉枝、葉青、林美照、黃香蓮、許秀年、巫明霞等人於旗下。


劉鐘元指出,仔細深究台灣傳統歌仔戲,看不到台灣本土有血有淚的歷史軌跡,他從台灣本土文學中,找到了台灣歷史的題材,製作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本土歌仔戲劇四齣,依時間先後分別為《台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以及《竹塹林占梅》。


登國家劇院演出


成就斐然


一九九一年,劉鐘元製作了舞台精緻歌仔戲《曲判記》登上國家戲劇院。從劇本的精選、唱腔的設計、音樂的編制、演員肢體動作的展現、服裝搭配與考據,劉鐘元嚴格要求,絲毫不馬虎。歌仔戲從電視走向國家藝術殿堂,劉鐘元再一次改寫了歌仔戲的歷史;一九九九年,劉鐘元榮獲了「台灣文化傑出人士獎」。


劉鐘元一再表示,他經常面臨找不到劇本的苦惱。劉鐘元想過,以台灣社會經歷過的「白色恐怖」為題材,演出歌戲。不過,一來沒有劇本,二來擔心觀眾反應過度,他只能把這個念頭放在心裡。


劉鐘元說,製作一齣精緻的歌仔戲,從劇本開始,就必須投注更多心血,原創劇本來了之後從修改到定稿,有時要半年,其他包括演員的服裝、梳妝費用等等,種種開銷累積下來,少說都要二、三百萬。為了河洛歌子戲團的生存,劉鐘元經常負債累累,他最感慨的一句話,就是「藝精人貧」。雖如此,劉鐘元仍不放棄製作歌仔戲,二○一二年二月將在彰化、台北大稻程劇苑,推出《賣身作父》與《菜刀柴刀剃頭刀》。


劉鐘元小檔案


已屆齡七十七歲的河洛歌子劇團團長劉鐘元,一九三四年生於嘉義縣竹崎鄉,嘉義農專畢業。一九五七年,他讓歌仔戲進入廣播,造成全台大風靡;一九六○年開了全台第一家廣播媒體代理的廣告公司,專營歌仔戲節目;一九六五年,為台灣發掘永遠的歌仔戲皇帝楊麗花;一九六六年開啟電視歌仔戲風光歲月;一九七二年組成史上最大歌仔戲組織「台視聯合歌劇團」,電視上開演大卡司、大製作,擁有專屬片頭曲的歷史大戲;一九八五年,成立「河洛歌子戲團」製作《曲判記》登上國家劇院演出;二○ 一一年發展「河洛歌子調」,希望以後KTV點歌單上,也能有歌仔調。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