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恃東 著
遠足 出版
定價:NT. 300 元  2004/5/10 初版
裝幀:18×23cm 平裝/全彩  160頁


【內容簡介】


在戲曲史上,歌仔戲雖是融合京劇、客家戲、廣東戲及浙江戲等地方藝術於一爐的小老弟;但昔日的農業社會裡,人民的生活簡單而規律,欣賞歌仔戲則是台灣民眾少數能夠選擇的娛樂休閒之一,在眾人過往記憶中有著一定的份量。在科技鮮活、娛樂傾出的E世代,歌仔戲隱沒,傳唱的身影只存在於特定媒體管道,熱愛崇拜的唱戲藝人也如霧般縹緲,不再現身....。


本書除了循著歌仔戲的發展脈絡走一趟,解述淵源、藝術內涵及型態演變,針對歌仔戲躍上電視螢光幕的時代,分期介紹重要發展事件;還有多位歌仔戲史上極具份量的藝人介紹,當中並穿插歌仔戲藝術元素,包括音樂、服裝、肢體動作等等的解析。篇章分為「百年來的歌仔戲始末」、「永恆的巨星」、「尾聲」三大篇章。


本書綜合歌仔戲藝術論述及戲迷欣賞的角度,為識與不識歌仔戲的人開一扇窗;也為各方新戲迷、老戲迷們整理珍藏多位優秀藝人的劇作、演史動向、個人特色及劇照。透過這樣一本書,不僅為你我曾經活過的歌仔戲年代,也為藝術與娛樂兼具的電視歌仔戲留下紀錄。
 
書摘


永恆的巨星


「電視歌仔戲」原本就是藝術包裝的商品,它和所有的電視節目一樣,是靠著廣告的支持而生存的,商業與本土藝術的結合雖然或多或少會產先一些令人垢病的問題,但是電視傳媒佔其科技之利、傳播之便,在節目的「推廣與行銷」上都不是「外台歌仔戲」和「內台歌仔戲」所能相較的。


因此,任它(電視歌仔戲)再怎麼不才,四十年來,透過電視媒體的神奇魔力,也為台灣造就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歌仔戲巨星,如:「電視歌仔戲」開播之初,電視尚處於黑白色彩的第一代演員,同時也是後來跑遍內外台而榮獲「薪傳獎」的廖瓊枝(詳文見【薪傳獎得主─廖瓊枝】)。


因為黑白時代初期的電視機並未在台灣全面普及,並不是各個地區都能同時收看到電視節目,因此接下來筆者將「電視歌仔戲」的幾個時期的記錄,以彩色電視時期來作劃分。大致上,「電視歌仔戲」由黑白時代進入彩色時代,可以分為四個比較具代表性的時期,而四個時期當中也各自出現了一些較具代表性的作品、記事和藝人。


電視歌仔戲年表記事  


西元1970年至1979年(民國59年至68年)


歌仔戲藝人大聯合時期


代表藝人:柳青、王金櫻、楊麗花、廖秋、小明明(巫明霞)、小鳳仙、葉青、小艷秋等等;而當中以楊麗花最為活躍,可以說是橫跨三個「電視歌仔戲」時期。


彩色電視初期10年間,民眾充份享受免出門、在家就能收看歌仔戲的神奇科技。此際的電視歌仔戲,其「商業特性」還不是那麼明朗,因為歌仔戲由戲棚搬進攝影棚的時間還不算太久,所謂的「電視歌仔戲」也尚屬開發階段(演出都還是現錄現播),因此能呼吸到很濃厚的「戲棚氣息」:除了常見的「文場」(管弦樂隊)以外,「武場」的貢獻也不少;而在唱曲方面還常能聽見「倍思調」、「慢頭」、「慢尾」(打擊樂)、「大哭」等等如今電視上已經絕跡的傳統老曲調。


此時有許多在日後各自獨當一面的藝人都群聚在同一個組合當中,這些藝人如楊麗花、小鳳仙、柳青、王金櫻、巫明霞、廖秋、葉青、小艷秋等等知名要角,她們時而台視、時而中視的輪番上陣演出,有時候還會眾星聯袂上陣,像早年中視播出的一部《五虎平西》,就出現眾名角共同領銜主演的超強卡斯。


西元1980年至1987年(民國69年至76年)


三王駐二台時期


代表藝人:楊麗花、許秀年、司馬玉嬌、李如麟、青蓉、黃香蓮、巫明霞、康明惠、葉青、林美照、狄鶯、楊懷民、林夢梅、陳亞蘭、潘麗麗


此時的電視歌仔戲已經逐步有了「電視劇」專有的色彩,為求作業上的便利,也為了節約成本上的開銷,「武場」部份的展現已經逐漸消失在螢光幕上,但是一些傳統老曲調仍然經常出現在節目當中。


這個階段裡,楊麗花、巫明霞各自在台視和華視擁有自己的歌仔戲班底,以及穩固的播出時段,直到隱退許久的葉青再次帶團復出在華視螢光幕(詳見:【電視歌仔戲與時政的衝擊】),為當時的電視歌仔戲生態帶來了一些波動。巫明霞因故而離開電視歌仔戲有20年之久,(在巫明霞離去的期間裡、一直都在台視演出的二線小生的李如麟曾離開楊麗花團隊、短暫的組團加入華視、與葉青團隊各自鎮守華視午間及晚間的歌仔戲時段,不過為期並不長)此後葉青與楊麗花兩個團隊二分華視與台視兩個歌仔戲時段,各自為政,為電視歌仔戲創下了另外一個階段的高潮。


西元1988年至1997年(民國77年至86年)


三台三團時期


代表藝人:楊麗花、許秀年、葉青、林美照、狄鶯、楊懷民、黃香蓮、易淑寬、康明惠、廖麗君、小咪、唐美雲


這個時期在原先固定有歌仔戲節目播出的台視之外,離開「楊麗花歌仔戲團」的黃香蓮也投入中視另組歌仔戲團隊,於是三台都有自家專屬的歌仔戲播出,觀眾在於收視上又多了一家電視台可作選擇,當時可算是電視歌仔戲最為蓬勃的時期。


在三家電視台輪番製播的情況下,這家的歌仔戲下檔了,另一家的歌仔戲立刻又推出,還有過三台在不同時段都有歌仔戲劇節目推出的記錄,甚至連同一時段都出現過兩台的歌仔戲節目,讓喜愛歌仔戲的觀眾看的是樂不思蜀。


戲多,觀眾的選擇也就多,電視藝人的需求量也相對增多,歌仔戲觀眾向來多的是一些死忠的迷哥迷姐,在三台節目各自較勁的情況下,坊間一些由戲友們組織的歌仔戲藝人影友會也紛紛出籠,如台視的楊麗花、許秀年、陳亞蘭;華視的葉青、楊懷民、石惠君;中視的黃香蓮、小咪、許亞芬等等歌仔戲藝人。她們除了擁有支持者所代為籌辦的影友會之外,隨著網路時代的到臨,她們的專屬網站也一個個的陸續開張。


西元1998年至2004年(民國87年至93年)


新媒體助力的蕭條時期


代表藝人:唐美雲、許秀年、石惠君、楊懷民、郭春美、許亞芬、王蘭花、黃香蓮、小咪、孫翠鳳、陳勝在、鄭雅升、陳昭香、林美照


電視歌仔戲渡過了三台競播的繁華時期之後,隨著社會景氣的更動,螢光幕上的歌仔戲再度面臨了蕭條的局面。各家的歌仔戲藝人因為演出機會的大幅減少,而紛紛朝向舞台歌仔戲的演出、或者是到有線台的頻道去作嘗試性的發展,致使電視台經常久久看不到一齣歌仔戲的製播,卻偶爾會播出一、兩個小時藝人轉演「舞台歌仔戲」的現場作品,或者是收看一再重播的舊戲。


景氣欠佳,三家電視台不願意製作歌仔戲,第四台業者卻紛紛以歌仔戲為賣點,請來一、兩位知名度稍高的歌仔戲藝人,然後搭配一些縱藝節目的諧星,製作起綜藝味道濃厚的「趣味歌仔戲」。由於這種非正式的歌仔戲,單純的標榜著只為博君一笑,在製作上沒有傳統專業的包袱,演員除了小生與小旦的表演是在歌仔戲的範疇當中,其餘搭配的藝人們可以像在表演餐廳秀一般,說些現代笑話來造成那種古今混亂的笑點;而且,製作這樣的節目在於成本方面也比較經濟,只需配上簡易的佈景和幾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仔曲調即可。


雖然那種非正式的「趣味歌仔戲」看來有些瞎搞,但卻也為那些長時間沒歌仔戲可看的戲迷們,提供了一個至少可以聽的見歌仔調、看得見歌仔戲藝人的管道。除此之外,這種「趣味歌仔戲」的風行,也為許多歌仔戲藝人提供了另一個新型態的表演舞台。


由於節目類型的風行,第四台相關單位為了節目的製播,無不費盡心思到處去洽詢一些足以獨當一面的歌仔戲藝人來合作。以曾經領團駐守三台的楊麗花、葉青、黃香蓮而言,這種搞笑的歌仔戲她們是不太可能有興趣參與的,第四台相關單位只好紛紛把尋人的目標轉向三台歌仔戲其他的班底,或者是一些在坊間稍具名氣的歌仔戲藝人。於是,在歌仔戲絕跡於三台的時候,當時的第四台還經常能看到唐美雲、李如麟、白冰冰、陳昭香、徐亞芬、林美照、王蘭花、許秀年、石惠君、楊懷民等等歌仔戲藝人的演出。


其實歌仔戲是有龐大觀眾群存在的,只是因為它的製作費用過於昂貴,其投資報酬率遠不如一般綜藝節目或單純的時裝連續劇,基於現實考量之下,歌仔戲才會消失在三台的螢光幕上。若說製作一齣歌仔戲會賠錢,那麼,單純播出歌仔戲的錄影帶就不同了。有鑑於歌仔戲久別電視舞台已久,電視台開始試著買進一些由知名藝人、或知名團隊所演出的「舞台歌仔戲」來播出,而觀眾的反應竟然都很熱烈。在不必耗費大把製作費,又能滿足觀眾的情況下,戲迷們除了第四台搞笑的「綜藝歌仔戲」可以欣賞之外,一些由坊間劇團製作且頗具水準的現場歌仔戲演出,也開始頻頻出現於螢光幕上,成了令眾戲迷驚喜莫名的另一選擇。


透過第四台與坊間劇團錄影帶的頻頻播放,也意外的讓一些歌仔戲藝人大放異彩,而受到觀眾們的熱愛。這時期受歡迎的藝人不再單單是原先屬於三台的歌仔戲班底,有些藝人是緣起自坊間戲棚,卻馳名於斯;有些藝人在三台當道時期是無約的演員,他們自由來去於三台之間,搭配著三台歌仔戲團的需要而演一些配角戲,但藉由此間的竄起,他們受到的愛戴與支持已經遠遠超越早期三台時代的主角藝人。


此一時期的歌仔戲生態與之前三個時期大有不同,較具代表性的歌仔戲藝人,在類別與屬性方面也比較多元些。而在第四台搞笑歌仔戲勢微之後,在這時期大受支持的藝人們,有八成以上都轉往舞台歌仔戲的演出去作發展,並且成績都還很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